片头题字:刘宝林

长清碑碣撷萃(前言)

在我们国家,架桥铺路、打井栽树、写书修志等历来都是功德无量的善事,都会永载史册。而碑碣使历朝历代的大事要事、英雄人物、达官贵人的生平、捐资施善者姓名等以另一种方式得以流传下去,供后人观瞻。中国的碑碣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汉代以后,除了碑碣本身的书法、雕刻等艺术价值,同时作为记录历史事件、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记载着本地区的历史文脉,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成败,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堪称无价之宝。然而,随着岁月的侵蚀,风化日趋严重,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将会被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千古之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在访古的同时,留意这些碑碣,也拍摄了一些,但数量如此多、分布如此散令我始料不及,觉得力不从心了。适逢区政协文史委计划出版一套“长清文化——碑刻篇”丛书,约我一起参加拍摄工作,这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从2019年3月25日起,我们开始了地毯式的实地搜救拍摄。(整个过程的难度已在《寻碑记》中做了介绍)。这对打造长清文化产品,扩大长清文化影响,提升长清形象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年半的时间,大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遍长清10个街镇的613个行政村,深入寺庙、荒野、高山、峡谷,寻找散落在各处的石碑。到目前为止,已近尾声。共搜集列表拍摄了大大小小石碑(含崖刻、墓塔等)共1353块。碑碣的时间从东汉末孝堂山汉石室壁画开始,北齐、唐、宋、金、元、明、清到民国各个时期的都有涉及。内容丰富多彩,刻工(书法)精湛绝伦。这1353块石碑,就是1353次的锲而不舍,更是1353次的历史记忆。一块碑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过程。但愿大家的付出,能使人们对长清的历史进程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为研究长清古文化添上浓彩重抹的一笔。

现将部分价值高、分量重、内涵深的碑碣图片和内容整理后陆续发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崇兴桥记》

在通往灵岩寺的“通灵桥”的北边不远处,也有一座并列着的同名的老桥,桥西首北侧并立着宋、明两块石碑。宋碑(又称“大观碑”)阳面镌刻着宋仁钦禅师修建“崇兴桥记”,王高篆额。碑文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之子、知名学者、画家郭思撰,思子郭升卿书石,行书。

此碑刻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碑高220厘米,宽116厘米。刻文28行,满行50字,共1165字,字径2.6厘米,行书。额题“崇兴桥记”横列4字,字径21厘米,篆书。

碑碣是什么意思_碑碣的记录怎么打_碑碣

由于风化严重,碑体有裂纹,碑文已难以贯通识读。好在原有有心者已抄录下来,甚是万幸。其基本内容是:

朝奉郎、新差权通判、岷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兼管勾给地牧马事、云骑都尉、赐绯金鱼袋、河阳郭思撰,承议郎、知南外都水丞公事、专切提举广武雄武埽、济南王高篆。

灵岩胜境,仙圣所居,金石可见。自后魏正光中,法定师复兴是寺,迄今已六百年。至吾宋熙宁始正名为十方,以容召天下大名德、大长老为住持主,而中间去来化灭,寺主数易,权摄非人,缁旅既来,多失所望,四方瞻礼,因亦衰减,下逮于山租、田课、僧用、佛供、寺屋略皆荒落称是。今上嗣位,齐州众求海内高德,得建州净照大师仁钦以闻之朝,即有诏以仁钦为灵岩住持主。钦公至寺之一年寺境清,二年学人来,三年佛法明,四年天下四方知灵岩有人,而岁时香火供事遂再盛。钦公曰:“灵门宗旨,虽以寂灭为究,而象教住世,亦必以庄严为助。”于是起献堂以处供士,建后阁以护禅席,泉轩以燕见善知识,完绝景亭以憩适游观,再新证明功德殿以快四方礼谒,为供养。惟是山门大路十六七里达寺庭,正西宾旅所由,而中路有大溪横道,霪雨暴水,岁费修塞,人甚厌苦。访之耆旧,皆日“石桥峪”,而石桥名峪,名存迹灭。钦公日:“桥于此所宜,古之名岂虚得哉!日者寺务百施,况此桥梁之外。”先是钦公构献殿,四方信悦布施云委。今桥以献殿羡余支其费,丈尺访桥材,即于旁崖良石取足,于是诸檀越乐公劝化,竞相资助,桥用以给,桥议遂定,库司所备,工人哺啜而已。于是钦公曰:“国家设道场,广利益,一以增阐善因,二以资佑国福。今钦崇祖宗,以本仁孝,吾知国恩者也。愿吾桥成,以’崇兴’为名。”即以大观改元十月起役,役至次年九月桥遂成。桥长六十二尺,阔二十五尺,自溪底出溪上高三十五尺,上施屋五楹,旁辟栏楯,编石架空,如砑如豁,翠岩之前,绿阴之下,虹蜿虯屈,若竞若拏,童不岁劳,客不时病,行不履阽,道不涉迂。以善利济人,以直路指人,以不谢之功施人,以不朽之事遗人。钦公于胜境结胜缘,如此哉。余被恩倅岷南,以是月顶礼菩萨至桥下,钦公一见,谓如平生,闻其一言半偈,即便醒然心眼,开大谛观,此一日之悟,乃深信公长年之益,其能主持名山,明畅大教,固宜属令书桥成岁月。桥费金钱以缗计者千有奇,石以条段计者千有奇,人匠以工计者九千有奇。管勾董役,僧道传造作,桥在明孔山西灵光亭北。于戏!钦公指迷说幻,将大悟人于正路,以为大导师,况此一路径事乎;救患拔殃,广渡人于苦海,以为大法桥,况此一溪涧事乎。春秋新一门一厩,圣人必谨书之,以见举措之当否,此桥利益,安得无辞。于是退而书之,命小子升卿书丹以寄。

大观二年岁次戊子九月壬子晦。

齐州灵岩禅寺净照大师、住持传法释仁钦立石。守本州助教杨若拙并妻刘氏同发心施钱叁拾仟,乞保家眷平安,增延福寿。长清县焦大夫宅杨氏儿谨施钱伍拾仟,充买桥亭上柱一十二根,所求利益,伏为自身与合家眷属保庆平安,增延福寿。监寺、赐紫僧道,副寺僧宝月,维那、赐紫僧慧敷,典座僧智恢,库主僧惠曼,直岁僧道通,首座赐紫僧道举,知客僧元素,经堂主僧净泉,侍者僧道岩,开基监造僧道传,监作行者僧道彬,缘化头阤刘道储,历下牛诚、徐仪摸刻。

碑阴飞白大书“灵岩道场” 4个大字,字径一尺七寸,几乎占满碑体。为“元丰庚申(1080年)尚书兵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军州事上柱国王临毡笔”。立碑时补刻,是灵岩寺名碑之一。

在《大观碑》西挨着还有一块元首碑,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刘祯所刻的《重修通灵桥记》,也有裂纹,字迹还算清晰。(碑文略)

碑碣_碑碣的记录怎么打_碑碣是什么意思

这座桥曾名崇兴桥、崇福桥,是进入灵岩景区后跨过的第一座桥,为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80年),由灵岩寺高僧仁钦修建。后被山洪冲毁。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重修后,更名为“通灵桥”。桥长41.6米,宽8米,高16米,为传统的石拱桥。桥下砌一个大券拱,用若干弧形石块拼砌而成,拱下巨石垒砌支撑。900多年来,上边承载游人和僧人来往,下面排泄洪水,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桥体基本完好,稍有裂缝,但已不堪重型车辆的碾压了。

由于年代久远,桥体不好维修,有关部门又在南面相隔50米左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新桥。名字仍沿用“通灵桥”。新桥无论从跨度、高度、宽度,还是载重能力都要优于老桥,但从建筑工艺上看就远不如前者了。

新桥老桥近在咫尺,相互见证着沧桑巨变。

现代交通发达了,崇兴桥已被参天大树几乎遮住了视线,不经意很难被发现。新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让人们慢慢淡忘了过去在老桥上虔诚的信徒们神情庄重、臂挎贡品、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地赶往这一神圣的古刹上香拜佛的情景了。而这块矗立了近千年的石碑,还在不离不弃地陪伴着这座古桥,偶尔还能迎来几位好事者到访,倾听它回忆那曾经的辉煌… …

(鸣谢王强先生的鼎力支持!)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

作者简介:

曹建民 国家一级摄影师,系国际摄影协会(IPA)四星级终身会员(四星级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知青摄影家联盟秘书长、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济南市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2004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2008年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国际摄协“十佳优秀会员”、山东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济南市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摄影作品近百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等影赛奖项。同时爱好写作,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及新闻照片屡见报端,曾两次被评为《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被长清区政府命名为“拔尖人物”、“社会闻人”并载入《长清人物年鉴》和《长清区志》。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