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是指男人还是女人_汝一般指男的还是女的_汝是称呼女子还是男子

汝一般指男的还是女的_汝是称呼女子还是男子_汝是指男人还是女人

《女人成佛比男人难吗?》

——三八节的诚挚祝福

唐 如来使

有人说:男人是七宝之身,女人是五漏之体。所以女人成佛比男人难,是吗?我们来看看佛经里佛是怎么说的:

《金刚心总持论》男子七宝论第二十七节说:“复次文殊师利。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四有安生之宝。善能辅君养亲。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理上下皆从。七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是名男子七宝。”

《金刚心总持论》女人五漏论第二十八说: “女身何名五漏。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佛法里所谓男女区别都是指心性德能上的区别,而非是讲性别差别。其实,无论大丈夫还是小女子都要做得自己的“心”主。佛曰:心是身之主,身为心所用。心猿意马不好驾驭,真正做得自己“心”主的人,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性别,他就是真正的强人、善男子、大丈夫。

《大般涅槃经》云: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同样讲的是,你是男儿身还是女儿身,取决于你是不是“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换句话说,就是你是否明心见性。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你虽然是男身也是女人。如果你明心见性了,虽然是女身也是男子。

所以,纵观历史上的事实和现代社会的情势而论:男子中亦有五漏之体,女子中岂无七宝之身?所以,认为女人成佛就会比男人难,此等评论是不正确的,即使在方便法中有过这种论述,那也是佛取应病投药的精神而言发起策励的,决不可管豹之见,妄执一法一经,认此作佛教妇女观之全部。

佛教的妇女观大略可分作三种:

一、“女人不能成佛观”。是说女人罪恶深重不能成佛,如《瞿昙弥经》的末后一段说。“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遗法当住千岁,今已五百岁减,余有五百岁此。阿难,无有是处不可容女人,终不得五事,不得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不得为释,不得为魔,不得为梵,无有是处。可有是处,男子得五事,得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得为转轮王,得为释魔梵者,可有是处。”………这便是女人五障说的根源。

二、“转生男子成佛观”。说罪恶深重的女人,若要成佛,需累世修行,待至罪恶消灭时就能转生男子,到此才得成佛。如《大宝积经》中〈见实会龙女授记品〉与同〈净信童女会〉等,皆其适例……。

三、“女人成佛观”。说女人于今世就能得解脱,未必要多次易世转身才得成佛,完全是男女平等的主张,《妙慧童女经》与《无垢施经》就是代表这个思想的。此经所属部类此经写坚固女为利益一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舍利佛问答,本来无分男女的真谛,显大神通,受诸菩萨称赞,竟受佛证明他同男子一样成佛无疑。所以此经宗旨与前述女人成佛观,同为大乘教中最进步的女性观。

所以,说女人成佛比男人难,不是说女众罪大,而是说女众的烦恼相对于男众来说更多的意思,一般来说,女众会比较在乎自己的容貌形体,而且比较感性,容易陷入某种情感而难以自拔。在社会上,虽然我们现在号称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但实际上呢,女众受到的轻视、歧视还是比男众多,遇到的障碍也比男众多一点。更不要说一个成了年的女众,每月都有一次生理反应。这些都是障碍一个女众认真修行的各种恶缘。所以这才是佛陀在一些经典里面会说女众难以修行的原因。

其实,佛陀要平等普渡九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连地狱、饿鬼、畜生道的这些众生都要救度,怎么会不救度在人道的女众呢?

比如,在佛经中常常提到的女色,其实应该理解为“男女欲望”比较合适,因为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因为听众大部分都是男众比丘或者优婆塞,所以佛陀用“女色”这个词。假设一个法会上都是女众比丘尼或者优婆夷来参会、参见的话,佛陀肯定就会用“男色”这个词来说男女欲望这桩事情,这里哪有半点歧视女性的意思呢?

如果说佛陀说女众烦恼重是歧视女性的话,那么难道佛陀在更多经典里面说的我们众生都有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业障,是在歧视男性么?以此理解,无有是处。

《妙法莲华经》中,八岁龙女当下成佛,不但是女性,还是个畜生身。何有半点歧视区别?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佛法中究竟说的男女之义。

其实,佛法也好玩呢,它既通方便,也通第一义。两者是圆融无碍的。比如观世音菩萨十四无畏中,十二「求男无畏」,十三「求女无畏」这两种功德分别即为男女之义。当我们听经闻法、入佛知见,一念不动而观照到全体都是「我」,这是不是带有顶天立地这种男子汉的味道啊?这叫男义。我们明心见性、转识成智,包容万法、圆通万法,是不是带有女众的治家这种味道?而且带有帮助别人之义,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那帮助别人是不是带有生养生育之义啊?必然带有照顾之义、带有慈母的这种气氛,这叫女义。

慈名与乐,悲名拔苦。佛菩萨的责任就是慈悲众生、利益人天。

所以我们在听经闻法、反闻自性,观照「如来藏」,六根震动、修转六根六尘、旋妄归真的这个过程中,既成就了我们承担如来家业、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气派,也成就了我们包容、慈悲、关怀一切万法的慈母气氛。这才是大乘了义男女之义。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偈颂: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接着又讲: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本来就是“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不可执着于相。

法华经中,于因缘周对下根授记,如五百弟子授记品中对富楼那、千二百声闻、憍陈如、优楼频螺迦叶等授记,授学无学品中对阿难等二千人授记,提婆达多品中对提婆达多授记,劝持品中对波阇比丘尼、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等授记。即是最好的证明,真正的佛法,没有男女区别,同样授记成佛。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皆大欢喜,是解脱成就之法喜。这里是讲一切大会,没有区别什么男女。

《楞严经卷十》:

“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这段经文是讲什么道理啊,意义深刻啊,有人就喜欢讲《法华经》《楞严经》是菩萨修行的法门,不是凡夫修行的法门,可这里是不是清楚的告诉我们,讲:此方他方一切世间、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天、人、阿修罗列三表八)、声闻缘觉、圣仙鬼神、妖魔鬼怪、一切众生,都能成就,皆大欢喜啊。[欢喜]是法喜充满的意思。是得闻正法,获本妙心,成佛有分,皆大欢喜。[作礼而去]就是感恩佛,进而闻法于师,退而修法于己。作礼就是表内心感恩。[去]表成就,感谢佛成就了我。去干什么呀?就是去“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自然“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一切众生,都能成就,皆大欢喜,有没有说女身就不能成就啊?没有。如果有说女身不能成就。那就不是“一切”,佛法不可以打折扣。

所以,大家要明白,对于成佛究竟说来讲,没有男女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能听经闻法、学习受持法华楞严如来藏悟入佛知佛见,悟后进修,圆成佛道。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

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维义;(四)如说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为丈夫”

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觉悟的人,观万法都是幻化,知万法心现,十法界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一真如心,真真如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当下一念,妙明心元。一掌握尽宇宙,一指戳破太虚。方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正修助修、真修劝修、同归极乐,乃真精进,乃大丈夫也!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懂得:

《金刚心总持论》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修何福业,长得男子?

世尊曰:恭敬三宝,孝养二亲,常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修此善根,常得男子。三劫不修,便堕女身。五百年中,为人一次。或有转身换身,忘却前因,遇恶因缘,同造不善,便失人身,万劫难转。

火里生莲,不易得也。三劫不修,便堕女身。

故憨山大师曰: 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不可侍性忘修,得少为足。

小乘法以及不了义大乘法,只是佛的方便权宜之说,属于有漏法门。不是漏掉空性,就是漏掉万法,要么就漏掉了中道。大家要明白,佛在讲小乘法和不了义大乘法时期,并没有把宇宙真理和盘托出。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一步步的方便引导众生,最终讲出法华楞严如来藏这个一佛乘了义大法。所以,修小乘法与不了义大乘法的修行人,在觉悟了以后,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证,而最终证得的果位还是不了义的果位。原因就是见道位见的不圆满,还有种种的疑惑没有搞明白,想试图通过修证来见到圆满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个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盲目的去寻找目的地是会走迂曲之路的。楞严经、法华经都是讲修心,让我们通过听经闻法、闻熏闻修悟入佛知见,你明白了什么就是什么,“发明便解脱”,“花开莲现”当下成就,这才是妙修行路。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惟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为男为女,自己把握,取决于你是否“闻是经典,如说修行”。

圆教悟后进修,就是劝修、就是[闻薰闻修],这是真修劝修。即通过听闻佛和善知识开示了义佛法,佛的那个[始觉智]来薰我,把我的[本觉智]提起来,在见道位就变成我们的[始觉智],再用这个[始觉智]来观照我们的[本觉智],又进入修道位、证道位。所以叫即悟即修即证,这就是圆顿大法的次第圆融,他悟的当下就是修就是证,修证当下就悟,叫养悟,在佛法里这个法叫果教派。所谓果教派,就是一开始讲法就把你的果位提出来,你明白了果位,你即是果位,这个时候你带果行因,再继续悟后进修圆满究竟佛果,所以整个的过程即果即因,即因即果。这就是果教派,也叫圆顿法门,圆融圆满圆通,也叫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明白如来藏就是全性起修,圆教明心见性即成佛分真,即入[金刚三昧],也叫自性大定,也叫楞严大定,也叫法华三昧,一切诸禅定之王,这个定,不离一切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你懂得了就给你定住了。悟后进修,正修助修、真修劝修,直至成就圆满佛,中间无诸委屈相。

诸位,当知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全性起修,精勤修进, 莫堕女身,或作奴郎!

汝是称呼女子还是男子_汝一般指男的还是女的_汝是指男人还是女人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