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图)
最近应邀参加一项小型活动,其中有个互动节目,是请现场的中学生逐个上台去给父母敬上一杯茶,对爸爸或妈妈说声“谢谢您”。
几十个中学生,两个一组轮流被主持人请上台来,从服务生递过来的茶盘上接过茶杯之后,系列怪诞现象随之而来——敬茶时有的双手捧着茶杯,有的单手拿着茶杯递给父母;父母喝完后,仅有寥寥几个中学生会主动从父母手里接过空杯,送还给服务生,大多数或自个转身离开,或手指下服务生处,都是要父母起身自行将茶杯放回去的。
此情此景,现场有长辈摇头慨叹,也有长者痛心唠叨,说的都是当下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连向父母敬杯茶都做得不像样,如此不成体统却又洋相尽出。
总说百善孝为先。当下孩子这样敬茶,诸位看官意下可要先怪罪谁?
请恕直言一句,当下真要先怪罪的,可能不是孩子,应该是做父母的。
理由有二。其一,在行为心理学上,凡人的行为只有两种:非习得性行为与习得性行为。非习得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习得性行为,则是后天学习养成的。毋庸置疑,给父母敬茶属于习得性行为。既然如此,期望孩子可以传承规范的向长辈敬茶行为,孩子无疑也需要教导也需要学习,而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责任之重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国学经典《论语》中就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孩子敬茶的“不孝”之怪象,当然需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但做家长的内自省,同样也是不可或缺。
如何向父母敬茶,孩子们果真是不懂,还是不愿?在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教育是否存在无限溺爱?遵循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要求,假如做家长的可以向内自省,核心问题应是:孩子们为何会不懂?为何会不愿?做家长的是不是亦有“子不教父之过”方面的缺失?
记得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当代中国孩子的七大特征》一文中认为,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因为,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爱心的(物质)基础条件。
环顾前后左右,相信读者诸君也不难察觉到,给父母敬上一杯茶,当下的孩子们,在不愿这一点上,答案无疑多是否定的。现今剩下的问题,就唯有不懂了。
只需稍稍梳理,给父母敬茶属于习得性行为,习得性行为需要从小教育,需要重复训练形成习惯。听老友小章说过N次的一个故事,大家都说小章能喝,小章却说是因为小时候还未懂事,乡下从未进过学堂的爷爷,每天喝酒时都会用筷子沾一沾,放进他的嘴里让孙子也品尝一下,不知不觉长大了就有了酒量。当然这也只是个故事,暂且抛开对错毋论,起码说明没读过书的老人都知道,小孩子的兴趣爱好要从小培养要反复练习。
现今不愁吃穿年代,往往孩子自幼开始,大多家长总是宠爱有加,总是这也不舍得那也舍不得……针对开头中学生向父母敬茶的怪异现象,有心理老师告诉我,以后再有家长喟然叹息,请先问问他们,平日在家里,你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盛饭?你的孩子是不是自己清洁房间?
因为,单纯从行为心理学上来说,心理老师认为,世间人与事,没有对错,只有因果。
(作者为广东中山市人大机关退休人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163.com)
蓝松涛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