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图中四个字,你是否看一眼就会有点晕,似乎分别不出它们的区别?它们就是如同四胞胎的:”昧、眛、昩、眜”,今天我们要睁大眼睛,来努力辨认这四胞胎,解开它们的身份密码。
“昧”:日影迷离
《说文解字》释为”暗也”。
“昧”读mèi,从日从未,金文中写作”日”旁加”未”声符,寓意为形似朝阳初升却被树影遮蔽。
《楚辞·九章》,”路幽昧以险隘”,描述动的为晨昏未明之景,这个字承载着原始先民对昼夜交替的敬畏,在《尚书·尧典》的”昧谷”传说里,它又化作了太阳西沉的神秘景象。
现代语境中,”昧”字早已褪去神秘外衣,常用”拾金不昧”来表示坚守道德底线,”愚昧无知”来警醒蒙昧心灵,而词组”暧昧”,又代表情感世界里男女间一种很特别的关系。
“眛”:目眩神迷
《说文》目不明也。《广韵》目暗也。
“眛”也读mèi,甲骨文中的眼睛符号下配以未字,活现双目迷离之态。这个字专门表示视觉的模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目不别五色之章为眛”,意思如雾里看花的视觉困境。
在医学典籍中,”眛”字则为专业术语,《黄帝内经》有云”目眛不明”,描述眼疾之苦。现代人虽少用此字,但当我们在阅读古籍时,仍能感受到古人描述视觉障碍时的精准与诗意。
“昩”:末代光明
《说文解字》直言”昩,冥也”。《唐韵》莫拨切,音末。
“昩”读mò,其”日”旁配”末”的结构暗示着光明将尽。《史记·龟策列传》所载”正昼无见,晦昩冥冥”,描绘出白昼如夜的异常天象。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正式使用中近乎绝迹,但在某些方言里仍存在顽强的生命力。四川方言称天色将暗为”昩昩黑”,岭南地区用”昩时”指代黄昏,千年古字在民间口耳相传中顽强生存着。
“眜”:目光交错
《说文解字》:“眜,目不明也。”
“眜”有两个读音:mò和miè,以”目”观”末”,在《汉书·五行志》中演绎”目不别是非”的深意。
当读作miè时,表示一种很玄妙的境界,如《庄子·大宗师》中所述的”眜然无极”
作mò音时,表示一种很悲壮的场面,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目眜尽裂”。
“眜”字现在已很少使用,从”眜”字结构看,”目”与”末”的组合暗示着视觉的终极界限。某些古籍校勘中,它常与”眛”字互为异体。
看到这里,这四字各位是否心中已有初步概念,现在总结一下:
“昧”主晨昏、”眛”司目疾、”昩”掌冥暗、”眜”辨是非。
很多人在留言区说,有些生僻字毫无意义,应该把它们统统剔除出汉字队伍,但我个认为,在键盘时代重识这些濒危汉字,不仅是对文化基因的抢救,更是对历史对我们华夏先祖的一种尊重。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