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常识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书法家,与辛弃疾并称“辛姜”,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骚雅词派”,将文人词的雅化推向高峰,被誉为“词中老杜”。

2.题解: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

3.豆蔻:常被用作形容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4.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二、参考译文

淳熙三年冬至那天,我路过扬州。夜雪方止,天刚晴,荠麦满眼。进入扬州,环顾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象,清冷的河水空自碧波荡漾。暮色渐渐笼来,驻防部队的号角悲凉低吟。我的心情很悲伤,感慨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己谱写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曲子有黍离之悲。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有竹西亭这一胜地,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短暂停留。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是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侵犯长江北岸离去以后,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城池与古老高大的大树,都厌恶战争。黄昏降临,寒风中响起清越的号角声,弥漫在扬州空城中。

杜牧曾快意游览扬州,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依然是旧时模样,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想到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复一年到底为谁绽放呢?

三、情感:①对昔日繁华的怀念。②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③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黍离之悲】

四、手法

1.虚实结合。虚:春风十里、青楼梦好勾勒扬州昔日的繁华风月;实: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意象描绘现实中的荒芜。

2.今昔对比。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篇即点出扬州的历史地位与美景。今: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战后废弃的池塘和树木似乎都对战争感到厌恶,强烈对比展现了扬州战后的破败与荒凉。

3.用典:化用杜牧诗典,《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4.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借景抒情:荒城、冷月、寒水、荠麦等意象,皆承载词人对故国的哀思;“黄昏”“寒角”渲染孤寂苍凉的氛围。

6.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赋予“池”“树”以人性,以池树之“厌”写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

7.动静结合:动景如“波心荡”“清角吹寒”,静景如“冷月无声”“废池乔木”;以动态反衬静态,突出扬州的死寂空茫,强化“空城”之悲。

8.视听结合。视觉如“荠麦青青”“冷月无声”“废池乔木”;听觉如“清角吹寒”。

9.乐景衬哀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自然之“乐景”反衬人世之“哀情”,愈显物是人非的苍凉。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