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你真的读对了吗?
我敢打赌,十个人里至少有八个读错了这个成语。
“怙恶不悛”——这四字,多少人随口就来:”gū è bù jùn”?
错了。
彻底错了。你不仅把”怙”念成了另一个字,还把”悛”的发音整得面目全非。这成语里的”坑”可不少啊……
正解:读音与含义揭秘
“怙”,正确读音是 hù(四声),不是 gū。
“悛”,标准读法是 quān(一声),不是 jùn。
所以这个成语的正确读音应该是 hù è bù quān。念起来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怪不得你每次说出口,那些中文系的朋友都在一旁偷笑呢。
它的意思是:依仗、沉迷于(怙)恶行而不改过(悛)。形容一个人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状态。
挖掘字源:为何会读错?
为啥这么多人读错?——这得从字形说起。
“怙”字,从”心”从”古”。《说文解字》里说:”怙,恃也。”是”依靠、倚仗”的意思。古人造字有心,”心”表情感,”古”谐音”故”,合起来就是”依恃旧的”。这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远古时期就开始用。可惜现代用得少,就被读岔了。
“悛”更冷僻。这字从”心”从”全”。《尔雅·释诂》里说:”悛,善也。”本义是”改过自新”。”全”在这儿是表意兼表音,古音近 quān。字义本身带有”完全改变”的意思,挺形象的。但因为现代几乎只在成语里出现,谁还记得它的本音啊?
我翻了《康熙字典》,发现”悛”字还有个僻义——恐惧之意。古籍《左传·昭公二十年》有句:”国人莫不悛惧。”意思是国人都很恐惧。这个用法现在基本灭绝了……谁能想到一个字还能这么变化多端呢?
实用语境:古今用法大不同
别以为这成语只在古书里装逼用。
“怙恶不悛”最早见于《尚书·康诰》:”敬忌厥罪,无怙厥富。”后来在《汉书·刑法志》中有”怙恶不悛”的完整表达。汉朝以后,这成语就经常用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恶人了。
举个古代例子:明朝《明史·刑法志》记载:”如有怙恶不悛,屡犯者,从重科断。”说的是那些屡次犯罪、不知悔改的人要从重处罚。
现代用法呢?法律文书里还真不少见!最高法的判决书中经常出现类似表述:”被告人××怙恶不悛,屡教不改,社会危害性大……”
记者写社会新闻也爱用:”该犯罪团伙怙恶不悛,出狱后再次聚集作案……”
使用建议:这个成语适合描述那些明知故犯、不思悔改的严重负面行为,不适合形容小错误或无意过失。而且——读准了再用,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误读趣谈:连专家都翻车?
有意思的是,我在某卫视一档文化节目上,连主持人都把”悛”读成了”jùn”!
这种误读现象背后,是现代人对繁体字、古汉语的疏远。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普及,我们对汉字发音的记忆方式也变了——不再是从长辈口耳相传,而是通过输入法辅助。当你想打”怙”,输入”hu”,跳出来的可能是”护、户、互、虎”,根本没有”怙”的影子!除非你刻意去记,否则这种生僻字就越来越远离我们的语言生活。
说到底,这种读错现象折射出一个尴尬现实——我们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渐行渐远。那些曾经的士大夫张口就来的字词,现在竟成了”天书”。
不过话说回来——汉字本就是活的。某种程度上,大家都读错反而形成了新的”约定俗成”。比如”嗬”字,古音是 “hē”,现在基本都读”hō”了。语言本就在变化,这也许是汉字的魅力所在?
还有哪些”坑人”的字?
汉字的世界,奇妙无穷。”怙恶不悛”只是冰山一角。
你还遇到过哪些读错的字?是不是也有被纠正后恍然大悟的瞬间?
“飙”不读biāo而读biāo?”嚣张”的”嚣”读xiāo而非jiāo?”囹圄”不读líng yǔ而读líng yǔ?
……等等,最后那个好像没区别?哈哈,逗你玩的。”囹圄”确实读líng yǔ。
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那些曾经读错的字,或者你知道的更多”汉字陷阱”!毕竟——认字念词这事儿,真是个无底洞啊。
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构成了汉语的立体美感。你说是吧?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