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龅牙”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牙齿外突的样貌,但许多人对其中的“龅”字读音和字义却一知半解。有人误读为“龅(bào)”,有人错念成“龅(páo)”,甚至有人误写作“暴牙”。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注:“龅”的正确读音为bāo。这个字不仅承载着古代医学的观察,更折射出汉语造字的智慧与审美变迁。
一、“龅”字说文解字
“龅”为后起字,未收录于东汉《说文解字》,但其字形结构暗藏玄机:
这一字形与古代医学观察密切相关。唐代《千金要方》记载:“齿齙者,血气不和,骨节失养”,将龅牙归因于人体内在失衡,恰为“龅”字提供了生理学注解。
二、“龅”字文献考据
最初,“龅”字的本义是客观的牙齿形态描述。
明代《正字通》定义最简:“齿突也”。清代《医宗金鉴》细分“龅”的类型:“上齙、下齙、齐齙”,仅作医学分类。
后来龅牙逐步引申为容貌歧视的隐性表达。
例如,清代《相理衡真》将龅牙纳入面相学:“齿齙唇掀,主破财短寿”,加剧社会偏见。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讥笑小D“厚嘴唇,龅牙齿”,揭露旧时对容貌缺陷的恶意嘲讽。
《醒世姻缘传》描写丑角:“掀唇露齙牙,恰似夜叉临世”,将龅牙作为“丑陋”符号。
《红楼梦》却反其道而行,写史湘云“咬舌带齙”反添娇憨,展现审美多元性。
“龅”字的读音与书写之争,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医学认知、审美观念与语言规范的百年演进。当第一颗龅牙挣脱“丑陋”的枷锁时,人类的文明或许才真正“咬”开了偏见的外壳。
参考文献
陈彭年. 《广韵》. 中华书局, 2004.
张璐. 《千金要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曹雪芹.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周有光. 《语文闲谈》. 三联书店, 199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