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中的繁体字应不应该换成简体字
有个朋友在给别人校对书稿,碰到一些人名中的繁体字,很纠结是不是应该将其改为简体字。比如,唐代的著名大臣“魏征”,古书上是写作“魏徵”的。后来,“徵”字被简化成了“征”。有些人认为,既然“徵”字被简化成了“征”,那么,如今再遇到“魏徵”,当然就应该使用简化字,写作“魏征”了。
而有的人则认为,人名是有特殊含义的,是专有名词,不能随意改动。所以,遇到人名用字,还是应该尊重原版,继续使用繁体字,那么,“魏徵”就应该继续写作“魏徵”。按照此种理由类推,钱钟书,则应写作“钱鐘书”;“文征明”则应写作“文徵明”;毛泽东则应写作“毛澤东”。
而事实如何呢?文字简化后,“毛泽东”是写作“毛泽东”的。连毛主席本人写诗词落款、签署文件都是写作“毛泽东”而不是“毛澤东”的。当年印刷的《毛主席语录》中,但凡遇到毛主席的名字,也是写作“毛泽东”的。要论人名的专有性,毛主席的名字还不够专有吗?他老人家可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论职位,那是至高无上的,相当于古代的皇帝。而“魏征”虽然为唐代非常著名的大臣,其上面不是还有个皇帝吗?为何到了他这里,就要强调人名的专有性了呢?连毛泽东都带头使用了简化字的名字,那么,“魏征”啊,“文征明”啊,“钱钟书”啊,等等,究竟应该使用繁体字还是用简化字还是个问题吗?再赘述一下,孔子不可谓不伟大,《論语》这么权威性的著作不可谓不是专有名词,都写为《论语》了,其他的什么人名还有可争议的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关于繁体字的表达方法是,将已被简化的汉字列为正文条目,相对应的繁体字放在简化字后面的括号内。目的是让读者明白此繁体字已经被简化成括号前边这个字。是让大家在读古书时遇到繁体字也能认识,并指知道这个字相对应的简化字。而不是让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继续使用这个繁体字。汉字的简化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汉字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减轻人们特别是小孩子学习汉字时的负担。
时代在发展,汉字也在演变。如今,除了台湾地区,中国各地都在统一使用简化字。人名应该也不例外。因为并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规定过人名用字保留繁体字。当然,一些老年人,年轻时学的是繁体字,他们写繁体字习惯了,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比如练书法)还在使用繁体字,这是个习惯问题,一时改不过来也可以理解。年轻人练练书法,临摹临摹字帖,照葫芦画瓢写了几个繁体字都无可厚非。除此之外,而现代人则没有必要去用繁体字 。况且,现在学校课本也不教繁体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繁体字的老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会没有人再用繁体字的。那么,那些坚持人名用字保留繁体字的人,就是在多此一举地给自己也给他人制造麻烦。何必呢?又何苦呢?
或许有些人觉得认识一些繁体字,会写一些繁体字,就显得很有学问。其实,除了工作需要,认识不认识、会不会写繁体字,并不是有没有学问的标准。相反,一味用繁体字来标榜自己是文化大家的人,反而会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遭人烦遭人讽刺遭人批判的。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