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首批10个高科技团队和19名高层次人才正式签约入驻,引发热议。作为山东高校布局的“明星城市”,青岛素有“高校收割机”之称,此次哈工大(威海)的动向是否意味着校区将整体搬迁?威海这座曾以引进名校分校“出圈”的小城,会面临“失宠”吗?
青岛基地定位:创新引擎,而非替代校区
根据公开信息,哈工大(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于2024年10月正式揭牌,占地2.9万平方米,定位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平台。此次签约的首批团队聚焦空天信息、集成电路、储能等前沿领域,与青岛市重点打造的“10+1”产业链及城阳区“3+1”产业体系(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空天和低空)高度契合。
从功能上看,青岛基地更偏向于科研攻关和产学研融合。例如,基地已推动钙钛矿关键技术研发、低空装备概念验证平台等成果落地,并与2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创新要素—技术突破—产业跃升”闭环。而威海校区仍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职能,并未出现教学资源转移的迹象。
威海校区:40年沉淀,地位稳固
2025年恰逢哈工大(威海)办学40周年,其扎根威海的成果显著。作为国内首个在县级市布局的985高校分校,威海校区不仅为当地培养了数万名人才,更依托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等学科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此次青岛基地签约活动,也被纳入校区40周年人才发展论坛的框架内,侧面印证了威海校区的核心地位。
此外,威海市通过引进哈工大、山大、北交大等名校分校,已形成“高校经济”生态。即便青岛基地发展迅猛,短期内也难以动摇威海作为高教重镇的基础。
青岛的“高校野心”:补足产业短板,非简单“搬迁”
青岛对高校资源的渴望有目共睹。过去20年,青岛通过引进山大、中石油、山科大等高校校区,弥补了本土高教资源不足的短板。但不同于此前部分高校的“整体搬迁”,哈工大(威海)青岛基地更倾向于“增量布局”——利用青岛的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城阳区为基地提供了全链条服务保障,包括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例如,基地入驻团队可享受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资助,并与中科星图等企业协同研发。这种“威海研发+青岛转化”的模式,或将成为校地合作的新范式。
未来猜想:多校区协同,而非“此消彼长”
从哈工大一校三区(哈尔滨、深圳、威海)的布局来看,跨区域协同发展是该校的战略方向。青岛基地的设立,可视为威海校区向胶东半岛延伸的“触角”,而非替代。正如校长谭忆秋所言,基地将围绕山东海洋强省战略和青岛产业需求,推动实验室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
高校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始终基于利益共赢。对哈工大(威海)而言,青岛基地是打破地域限制、融入国家战略的关键落子;对威海而言,守住校本部功能并借力青岛的产业化能力,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而青岛,正试图用“创新飞地”模式,在高校争夺战中走出一条新路。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