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一中学高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安排
下面这套模拟题根据以上考纲组卷,供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一备考期中训练之用。
2022-2023年度北京市
海淀区八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考试及参考答案2022年10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绮罗qǐB.脍炙人口kuài
C.河朔suòD.脂粉气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地域文化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4分
二.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0分
①问苍茫大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③,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⑤,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⑥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⑦,冷冷清清,。(李清照《声声慢》)
⑧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几句,刻画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⑩《琵琶行》中诗人听罢琵琶女浮沉身世,不由得联想到自己遭遇,发出了一声同病相怜的感慨:“, !”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题。(共12分)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道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3.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取材于《墨子·贵义》)
五、将下面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各3分。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学而》)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3)字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六、小说阅读
电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⑹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2.阅读第⑺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2分)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3分)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微写作10分
建党百年,一百年来,涌现出了众多为国为民的英雄。请以“向你致敬”为题,为某一人物(或群体)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对象明确,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2.作文。40分
请以“误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故事性,有细节描写。
2022-2023年度北京市
海淀区八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答案】1. C 2. D 3. B
4.作家创作风格的改变及形成受到包括民风、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等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作家也因此在作品中极力发掘并表现这些地域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C项,“河朔”的“朔”不读“suò”,应该读“shuò”。该词的意思是“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文字的表述,“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该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B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的表述,湘西的地域文化“激发”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全文并无关于“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的表述,也不能根据原文推导出这个结论,因此该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提炼概括其要点的能力。
两则材料均着力表达一种观点:作家创作风格的改变及形成受到包括民风、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等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作家也因此在作品中极力发掘并表现这些地域文化。根据文意可知,以苏轼为例,密州的民风、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改变了苏轼的词风,并“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以沈从文为例,“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有意……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二、默写答案
【答案】(1).周公吐哺 (2).暧暧远人村 (3).嘈嘈切切错杂弹 (4).间关莺语花底滑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封狼居胥 (7).赢得仓皇北顾 (8).寻寻觅觅 (9).凄凄惨惨戚戚 (1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1).羽扇纶巾 (12).谈笑间 (13).樯橹灰飞烟灭 (14).同是天涯沦落人 (15).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暧、莺、胥、戚、纶、樯、橹。
三、古诗阅读答案
1.D 2.C
3.第一首诗借大鹏抒怀。大鹏借海运之际,乘风而起,雄视万方,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第二首借白鸥抒怀。白鸥鸣叫沧江,嬉戏海滩,逍遥自在,表达了诗人忘却机心(洗涤心灵)的思想情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的意思是:无心的海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并非“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古风(其三十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风(其四十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非“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古风(其三十三)》写大鹏鸟“喷山”“吞水”,然后乘风而起,“九万未已”实际是借大鹏抒怀,表达自己如大鹏鸟般的凌云壮志。
《古风(其四十二)》前六句写无心的白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自由自在地宿沙地,戏芳洲。实则诗人是引以自况。末二句直接表达洗心、忘机之情。
四、断句答案
【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
五、《论语》翻译答案
【答案】(1)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2)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3)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主”,意动,以……为主;“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过”,过错、过失;“惮”,害怕、畏惧。
(2)“道”,真理,事理;“耻”,意动,以……为耻;“恶”,粗劣的;“足”,值得。
(3)几:轻微,婉转;2:违:冒犯;劳:忧愁。
六、小说阅读参考答案:
1.(本题2分,一项1分)C、E[C项中“猴一般狡猾顽劣”定位不确,文中的村娃是何山老爹疼爱的对象而非作者讽刺、批评的对象;E项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村民抵触、不接受的不是电影,而是金钱把乡情扯薄了。]
2.(4分)
①要点一:乡村文化精神生活的匮乏。要点二:群聚观影记忆的飘散。要点三:搞市场经济,钱把乡情扯薄了。要点四:为了赚钱不怕遭人恨,以何旺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变化令老人感到凄凉。[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一点1分。]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补充说明眼下村民看不上电影的原因;开启下文,“望着”这一动作为下文写何山老爹“环视四周”发现人们埋伏观影进而“资助”孩子们引线。[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承上启下”1分,“上下”承启的内容,各1分。]
3.要点:①面对村中父老,要面子;②看重乡情,胜于金钱;③尽力助人,维护着祖传的厚道;④疼爱孩子,慈祥善良;⑤关心村人文化生活,有悲悯之心[评分标准:本题3分。“要面子”“重乡情”“为人厚道”“爱孩子”“有悲悯之心”5个要点,答出一点给1分(上述关键词结合作品1分),答出任意3点,即给3分。]
七、作文
1.微写作
【答案】例文:
向你致敬
你,张桂梅校长,选择在大山深处扎根,凭着教师的一腔赤诚,更捧着一颗共产党员的真心,为孩子们不断奔走。擎青云之志,含人间深情,刺破天边阴霾,融化山谷坚冰。你以贫病之躯,十年一日,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出贫困的沟壑,用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在教学事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你以奋勇进取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答案】例文:
误会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总有一段记忆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无法忘去。
——题记
我拾起记忆的贝壳,细细的品味,慢慢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幕难忘的情景。
那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要去舅舅家做客,我们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车里的人是一个紧挨着一个的站着,用见缝插针来形容都不过分,我和妈妈紧紧拉着扶手站稳。
车平稳前行,这时,身旁一个声音吸引了我,“请问……人……人民……医……医……医院到……了吗?”口吃,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不由得让我对这个声音的主人关注了起来,原来是一个伯伯,只见他五官端正,乌黑的头发里藏着几根银丝,高瘦的身材,浓密的胡须,看上去50岁左右,看样子不像个本地人。他期待的盯着我们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转过头来,打量了伯伯一番,却不说话,又继续转头看着窗外。伯伯似乎感到很窘迫、尴尬,旁边马上有热心人告诉伯伯医院地址,还有一些人不客气的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修养都没有。”“就是,不就问个路,告诉一下会怎样。”我在心里也狠狠的鄙视着这个年轻人。“你们……别……别……怪他……有可……能他……也……不……不知道。”伯伯急忙为这个年轻人辩解,伯伯这一着急,口吃更严重了,旁边的人这才住了口,车里一时平静下来。
“咚——”超市到了,那个年轻人递了一张纸条给这位伯伯,就下了车。伯伯展开纸条一看,口吃更是严重了:“这……这……这……念……”然后就把纸条递给我,我好奇的展开纸条,大声念了出来:“大叔,对不起,我为我的态度道歉,因为我也是口吃,我怕我一说话,你就认为我是在学你,下一站就是人民医院了。”念完纸条后,全车的人都安静了。
望着那个大哥哥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涌出了一种久违的情感,哦,那是自责,再一看刚才指责大哥哥的几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愧色,我们都误会这个大哥哥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不要妄下断语,随意的去谴责别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误会”的含义。误,即错;会,即理解。误会,就是错误的理解。就误会产生的原因而言,一般是缺乏相互理解,因此要消除误会,就要先做到准确理解对方,以避免误会;误会之后又常会给人以启示,比如要善解人意,学会倾听、交流、宽容,用换位思考等等。 考生要结合具体“误会”的故事,体现自己对“误会”的理解或从误会中的所得。此外,写记叙文,要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或片断组合,借助曲折的情节和多角度的描写来引人入胜。
参考立意:
学会消除误会,跨越心灵障碍;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心灵之音;化解心中的误会,我们要一颗信任、宽容和理解的心;学会享受误会,享受误会是一种豁达、宽容的人生境界。
参考素材:
1.无巧不成书,许多事就是那么巧,阴错阳差产生了误会。于是,误会带来的果就在现实中上演“悲喜剧”,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挑衅的表情,.瞬间就会爆发。误会像坚硬的冰块,春天来了,会融化。只不过需要的是时间。
2.在茫茫人海中,在大千世界里,在芸芸众生中,误会在所难免。那些误会都是因为小小的矛盾引起的。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把误会解释清楚,那么误会烟霄云散。但误会有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如果朋友之间产生了误会,那么这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把两人之间的友谊桥梁炸得粉身碎骨。
3.误会多因琐事而生,加以冲动之火助长,便会产生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是故,纵使是心有灵犀的恋人之间也难免误会连连。此时所需之良药便是一轮松间明月,或一缕江上清风,来抚慰烦躁的心灵,消融心灵的隔膜。卧于理智之石旁,啜一口冷静之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园间花开花落。用冷静的甘露滋润排斥的心灵,浇灭冲动的火花,冲散误会的烟云;用理智的光辉驱散猜疑的阴霾,消融误会的冰封。惟有冷静与理智坐守心灵之门,误会便无可趁之机。
结构层次:
作文开篇写“我拾起记忆的贝壳,细细的品味,慢慢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幕难忘的情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之后讲述“我”与妈妈在去舅舅家作客的公交车上所经历的事情:一位口吃的大爷像一位年轻人问路,结果年轻人因为自己口吃怕老人误会而选择了“打量了伯伯一番,却不说话,又继续转头看着窗外”,这一举动引起了全车人的误会,甚至是指责。最后年轻人下车前递给老人的纸条揭开了真相。故事结尾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文章结尾点明主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不要妄下断语,随意的去谴责别人。
陶老师的中学各年级微信群,用于分享学习资料,欢迎各位家长和同学进群学习。请加陶老师微信,注明地区和年级。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