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集再讨论《施政报告》教育问题,特别是一根非常重要但有并不显眼的部分,这就是《施政报告》的第一百四十八段,原文是: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建立学生正面价值观和态度,教育局近年通过“优质教育基金”设立拨款计划,支援学校推展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逆境,建立正向思维。针对网络假资讯的不良影响,我们加强培养师生媒体和资讯素养,并善用“优质教育基金”支援学校推动媒体和资讯素养教育、教导学生辨别资讯真伪、建立慎思明辨的能力、巩固价值观教育。

自决权_自决原则_自决

如果不是教育界的人士,看见这一段文字,可能并不会觉得有何特别。但如果是教育界人士看见,至少有两个方面会特别惹人注目:首先是通过“优质教育基金”设立拨款计划,支援学校推展价值观教育,这是没有人反对的永恒正确的做法。但为什么要通过“优质教育基金”的方式来推动呢?所谓用“优质教育基金”,意味着两个特点:第一、内容自决;第二、可做可不做。

所谓“内容自决”,意思是到底教什么价值观元素,纯粹有申请的学校自行决定。本来也是合理,毕竟教会学校和非教会学校之间,彼此的价值教育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人类社会和“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总有若干的价值理念是普遍适用于全部学生,例如,“一国两制”原则这也是一种价值观,这就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例子,总不能让学校自己理解什么叫做“一国两制”,继而各自申请QEF来推动各自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这是什么逻辑?

自决原则_自决权_自决

更加重要的是,可做可不做。既然是申请QEF来做,换言之,我不申请,就不用做了!价值教育、正向教育不是一定要做的吗?怎么变成可做可不做?用QEF来鼓励学校去做优质教育的尝试和实践,其实这个思路中间有个bug:如果某学校某老师很有教学动机去尝试新的教学,但又缺乏足够的资源,那么QEF就能帮助解决问题;但如果学校和老师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动力去作新的尝试,那么这笔QEF根本不能成为诱导他们去尝试的诱因,说白了一句,这钱又不是变成个人的奖励,不想做的,不仅不会申请QEF,甚至最好教育局不要拨款要求学校老师去做,有钱,意味着有额外工作。

自决权_自决_自决原则

因此,单凭QEF,几乎不能推动不想动的学校和老师去尝试。QEF,只能助人自助,但不能道之以政。如果局方真的觉得某些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全港推行之时,正确做法应该是全面推行,全面拨款。

自决原则_自决权_自决

其次是媒体和资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辨别真假资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项目,但是,为什么又是以QEF方式来推动?中小学老师极少来自新闻传理系毕业的,说句难听些,自己都未必有信心能够做到区分资讯之真假,更遑论自编教材去教学生如何辨别。许多知识都是专业知识,不是常识通识,不能假“校本教材”之名,而行“土法炼钢”之实。应该召集相关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制定统一而合理的课程,是完全需要的。

本文原载香港《星岛日报》,原标题为:《《施政报告》中价值教育​》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