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吴亦凡的话题渐渐冷了下来,但在热度过后,我们需要沉淀一些思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哪些要引以为戒。

比如,吴亦凡和妈妈的关系,就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养育问题:

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有问题的孩子。

家庭中父亲的功能缺位,母亲的过度控制造成了母子共生,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2016年,《人物》杂志对吴亦凡做了一个专访,也非常难得地采访到了吴亦凡妈妈。

专访做得很扎实,也从侧面佐证了,当父亲缺位,母子共生是怎样一种状态。(下文的灰色字部分均引自《人物》:《吴亦凡·回家》)

在吴亦凡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从此,妈妈的生活重心就只有吴亦凡,为了孩子,她甘愿舍弃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吴亦凡18岁上大学之前,她要求自己绝不允许第二个男人出现在这个家中。

在把全部关注奉献给儿子的7年里,吴妈妈生活中所剩的自我意识已然不多,儿子的突然走掉,令她瞬间失去生活的目标,她的感觉是“失重”,“完全失重”。

健康的爱,是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的,是有界限、有尊重的——妈妈对孩子的爱也是如此。

而在母子共生的关系中,母亲缺少独立人格,用爱的藤蔓紧紧绞缠住孩子——与其说这是爱,不如说是一种依附,一种榨取。

这样的关系,很可能导致养育的问题,比如:

1. 母亲会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向孩子传导过大的压力

当父亲的角色缺位,母亲要承担的事务就多了,压力也相应增加。

环顾四周,能搭把手的只有孩子。母亲就会下意识地向孩子寻求支持和帮助,希望孩子能分担一部分压力,哪怕只是分担一点点。

这个过程,作为妈妈,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她可能只是希望孩子更懂事一些,更符合她的期待一些。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压力就大多了。

母亲绝对不说经济压力,但是他(吴亦凡)感觉后面几年她压力变得特别大,压力通过“你必须要怎样,你必须要怎样”的句式传达过来。

2. 母亲会向孩子索要更多的情绪价值

夫妻关系不好,妈妈难免心生怨恨,本能地会向孩子寻求抚慰。

孩子从小就要承接住母亲的情绪,让自己变得乖巧懂事,让自己耐受母亲不稳定的情绪。

拍摄《老炮儿》的时候,导演管虎说了一个细节:

吴亦凡当着妈妈的面就乖乖的,只要妈妈不在了,他人就变了,立马变成桀骜不驯的大男孩。

……

她(吴亦凡妈妈的女友)想了想,如果这件事放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应该早就闹了,但同龄人的正常反应吴亦凡没有。“就是我觉得这个孩子已经非常不一样了……他基本上就是,他不会吵也不会闹……他就不说话。”

缺位的意思_缺位是什么意思_缺位现象什么意思

3. 母亲对孩子会有过多的控制

当母亲对配偶失望,对自己也没有了期望,就会把对希望完全寄托到孩子身上。

期待越多,控制越多,以至于在不自觉中接管了孩子的人生。

她排斥一切复杂、肮脏的东西进入她和儿子的房子。

很长一段时间,儿子跟什么人接触,她都会亲自去问,如果发现这个人有点问题,她要想出办法阻挠。“其实可能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会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4. 当父亲的角色缺位,母子之间的冲突更容易失控

在正常的家庭中,父母一方如果对孩子有过多的管教、控制,或者比较严厉,另一方往往能在中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或者掩护孩子暂时逃离。

孩子受到的控制、攻击的力度会相应小一些,也多少有个庇护之地。

但当父亲的功能缺失,母亲对孩子的控制、责骂得不到任何缓冲,会“毫无保留”地倾泻到孩子身上。

2015年11月,第一次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年轻的吴亦凡说出了关于人间关系的深刻的话。“单亲家庭比较现实的就是,其实母子关系比较容易走到一个极端的情况,因为没有第三个人和解。”

在这种极端环境中,有几次郁闷崩溃离家出走,走在家门外的小路上的时候,那是他特别希望有一个第三个人的时候,“我特别希望有另外一个人来安慰一下她也好,安慰一下她就行了,其实我没关系的。”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面对这样的母亲,孩子会怎样呢?

他的内心可能会分裂,很撕扯——

既早熟又依赖,既懂事又叛逆,

既心疼母亲,又对母亲有恨意,

既想逃离母亲的控制,又会生出内疚感。

我在精神科门诊就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我曾经在国内一家著名的精神专科医院跟医生出门诊,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二十多,甚至三十出头的男性患者,是由妈妈陪着来看病的。

(之所以觉得有意思,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患者,往往是一个人来看病的——甚至当医生建议寻求家人的支持时,她们还是选择不告诉家人自己的病情。)

这些由妈妈陪着来看病的“大男孩”大多沉默不语,主要是妈妈在说话,和医生叙述病情,探讨治疗方案。

妈妈们往往喋喋不休,生怕有什么遗漏或者没说明白。

有一个儿子几次打断妈妈:你能不能让我说。

妈妈不再吭声,但过了一会儿又忍不住各种补充。

仔细观察,能看到这位妈妈的肩膀一直在微微抖动——焦虑不仅溢于言表,而是已经体现在她的身体上了。

两个月的跟诊,我观察到的样本量很小,不能由此得出严谨的结论,但这些母子的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妈妈的关心、焦虑、控制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儿子习惯了对妈妈的依赖,但生命的本能又时时想反抗,整个人困在其中,动弹不得,只能以变形、生病甚至变态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离异家庭,才会母子共生。

也不是所有离异家庭,母子都会共生。

很多完整的家庭,也会出现母子共生。

关键在于父亲的功能在事实上是否缺位。

就像很多事实孤儿,他们其实是有父母的,但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行使父母的功能,以至于孩子就像孤儿一样。

很多家庭,看上去是完整的,但爸爸其实是缺位的。

缺位的意思_缺位现象什么意思_缺位是什么意思

在家庭系统工作坊中,老师会让学员排列自己的家庭成员。

你会发现,很多家庭里,都是妈妈和孩子紧密地站在一起,爸爸则站在远一些的地方。

这样的家庭里,爸爸可能经常沉默不语,可能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家人,可能很直男,和妻子孩子情感疏离,也可能有出轨行为。

总而言之,爸爸没有站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当家庭男主人的位置空出来后,孩子不由自主就站到了爸爸的位置上,填补了爸爸的缺位,和妈妈站在了一起。

这样的家庭排列,很容易导致母子共生。

这样的家庭排列,也容易遗传到下一代。

因为,当儿子娶妻生子,他其实还是和妈妈站在一起,远离妻儿,空出了他在小家庭的父亲、丈夫的位置。

他的孩子为了支持妈妈,又会不由自主地填补爸爸的缺位——由此,复制了上一代人的家庭排列,也“遗传”了上一代人的问题。

那么,如何避免母子共生?

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核心。

当一个家庭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上,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很多孩子的问题,本质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只不过用他的方式来“解救”父母。

所以,妈妈要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处理好夫妻关系,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

这是母子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

前几天,我和一位老师聊天,她帮助了好几个休学孩子回到学校。

她最大的感悟是,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性——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密不透风,控制欲很强,而爸爸的存在感很弱。

她给这些家庭开出的药方就是:先缓和夫妻关系。妈妈后退,少唠叨,少干涉,给孩子留出空间,让爸爸多和孩子相处,给到孩子规则和力量。

这个药方之所以有效,就是恢复了正常的家庭序位,每个人各归其位,家庭系统才会正常运行。

我深以为然。

我在咨询中,也深切感受到,孩子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类似的家庭配置——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有问题的孩子。

让父亲的归父亲,让孩子的归孩子,让家庭中每个人安住于自己的位置——

这是一个女人在家庭中的灵魂作用,也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爱。

加入IP合伙人(站长加盟) | 全面包装你的品牌,搭建一个全自动交付的网赚资源独立站 | 晴天实测8个月运营已稳定月入3W+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无限制下载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站长微信: qtw123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